绵阳市绵蔬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商业化育种体系的坚定探索者——记隆平高科副总裁杨远柱

分享到:

在市级农科所工作时,他培育出国内迄今为止不育起点温度最低的两用核不育系“株1S”,收获满满荣誉;辞职进入亚华种业,他牵头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由企业建设的种业科学院,从零开始重新培养科研团队;并入隆平高科后,他开始探索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为隆平高科迈入世界种业十强打下了扎实的科研根基。

  他就是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远柱。对于杨远柱所做的工作,很难单一的用水稻育种家或是企业管理者来概括,但他自己有一条坚持不变的原则:瞄准市场搞科研。

  为了乡亲搞科研,从所长位置上“主动下岗”杨远柱科研生涯的转折点发生在1999年。

  这一年,已经担任了湖南省株洲市农科所常务副所长的他,毅然辞职,把自己和爱人的档案从事业单位拿出,加入到刚刚成立不久的湖南亚华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变身成为企业研发人员。

  “别看现在有这么多科研人员到企业从事研发工作,我辞职的那个时候,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也被戏称为‘长沙市第一个下岗的研究员’。”杨远柱向记者打趣道。

  的确,当时年仅35岁的杨远柱,不仅享受着国务院政府津贴,还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再加上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职位,他的辞职在外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但是,杨远柱心里明白,只有到企业去,才能实现他从小以来的心愿。

  杨远柱出生在湖南沅陵的一个贫穷农村,读书的时候,由于连年的干旱和当地品种选择上的失误,水稻产量很低,一周能吃上3天米饭就已经很不错了。“当时我就立志,要学农,要让乡亲们每天都有饱饭吃。”杨远柱说。

  怀着这样一份初心,1978年,杨远柱以超过本科线50分的成绩考入湖南农学院农学专业。也许正是看重了杨远柱的执着,大学还没有毕业的他,便被实习单位湖南省怀化市农科所提走了档案,开始了育种生涯。

  从“没毕业就有工作”到“主动下岗的研究员”,两次大跨度的身份转换,恰恰反映的是杨远柱对待科研的坚定态度。

  不过,毕竟科研院所的研究条件摆在那里,福利待遇也有保障,如果仅仅是为了搞科研,还不足以诠释杨远柱辞职的“大胆决定”。“实际上,真正让我下决心辞职的原因,是企业具有‘品种市场化前沿阵地’的特点。”杨远柱表示。

  杨远柱给记者做了简单的对比:在科研院所,尽管“衣食无忧”,但搞的研究往往不够接地气,有时候甚至是为了评职称、发论文而去选育品种;在企业,尽管有可能“朝不保夕”,但能够直面市场需求,对症下药推出市场急需的品种,更能够符合他“为了乡亲搞科研”的初心。

  迎难而上直面市场挑战,本已“风生水起”却又被“打回原点”

  然而刚迈入市场,杨远柱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却来自于硬件。企业刚刚成立,资金和条件还只是承诺,真正拿到手的钱甚至还不如辞职前多。

  “企业面临经济压力,就更应该把科研与推广融为一体,市场需要什么就研发什么,让科研成果尽快地得到转化。”在杨远柱看来,缺少资金却正是检验科研市场属性的一个机会。

  其实,这已经不是杨远柱第一次“钱包紧张”了,早在怀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期间,由于单位的科研经费得不到保障,杨远柱便带领他的团队创办了一个种子公司,一边做研究,一边当老板,自己产业化自己选育的品种。

  “当时我们研发出的早中熟早稻品种‘湘早籼7号’,由于同时抓生产与市场,20世纪90年代初的推广面积就超过了840万亩,现在来看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杨远柱介绍。这段难得的“实习”经历,让杨远柱更加坚定了科研市场化的决心。

  因此,即便只能把实验室建在租来的农房里,即便面对着来自高校优越职位的“诱惑”,杨远柱仍然不为所动,硬是把亚华种业自己的科学院一点点地建设了起来。

  由企业创办科学研究院,这在当时的业内还尚属首次。然而,更大的困难接踵而至:2004年,由于股东单位资金链断裂,公司的科研经费即将断炊。

  杨远柱再次选择迎难而上,他拿出所有积蓄,与骨干员工一同出资,把科学院的科研队伍和粮油分公司的经营队伍揉到一起,成立了湖南亚华种子有限公司,继续他的产业化探索。

  而也正是这种逆境下的坚持,给了杨远柱在科研方向上进行转型的勇气:2007年,亚华种业整体并入实力更为雄厚的隆平高科,科学院也得以保留,本以为从此可以“衣食无忧”的杨远柱,却又面临了一个大问题。

  “以前我一直搞早稻研究,出的成果不少,别人都叫我‘杨早稻’。”杨远柱回忆。然而,挂满证书的“杨早稻”刚到隆平高科时却有点儿“不受待见”。

  “早稻面积当时已经呈下降趋势,再加上早稻种子价格低,利润率低,农民不爱种,企业也不爱卖,被‘抛弃’实属现实。”一直坚持着科研市场化的杨远柱,到头来却被市场活生生来了个“下马威”。

  杨远柱意识到,转型已成为必然。因此,2011年前后,已经进入隆平高科高管层,一个中稻品种都还没有的杨远柱,跟公司签下了责任状:5年出10个中稻品种。搞了大半辈子早稻育种的杨远柱,一下子又回到了起点。

  工厂化模式理顺科研机制,30年坚持终换来商业化育种体系

  面临转型压力的杨远柱意识到,要想让科研真正与市场对接,就必须对科研体制进行改革。

  杨远柱把科学院按照育种流程划分成独立部门,每个部门只负责一个固定环节,同时实现信息与资源的高度共享。如此一来,隆平高科的科研模式不再是业内过去普遍的一个育种家带领几个人包揽全过程的“作坊式育种”,而是变成了“工厂化分段式”的专业高效育种。

  创新了运行机制,杨远柱又充分利用隆平高科持续不断的高额研发投入,为不同环节均配备了高科技保障:生物技术实验室的分子标记开发、分子辅助育种、全基因组背景选择等多种功能单元让研究变得更高效;稻瘟病、高/低温等生物和非生物逆境鉴定平台,水稻重金属镉积累特性鉴定平台,温敏核不育系冷水鉴定平台等贴近田间自然状态的表型鉴定系统又使得品种性状准确性大大提高;以10个水稻育种站、200余个品种测试点、总计超过7000亩的试验基地为基础建立的品种区域适应性筛选与测试体系更为推广上了层层保险。

  人和物有了,商业化育种体系的框架便搭建起来了,此时杨远柱又将目光聚焦回了市场:他对科研团队的要求是瞄准未来5-8年的需求选育品种。“从市场一线寻找研究方向,提前谋划,这也是商业化育种区别于传统育种的核心之一。”杨远柱表示。

  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隆平高科自有知识产权水稻品种在销售中的比例由3年前的30%大幅跃升到现在的80%;2017年,隆平高科通过国审的水稻品种数量达到61个,占同期国审水稻品种总数的34.27%;在最新的种子销售季,以优质高产、绿色稳产的“隆两优”“晶两优”系列中稻品种为代表的隆平水稻取得了3000万公斤销量,成果深受市场认可。

  “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培育优良品种、富裕亿万农民’,不论在哪里搞科研,这都是我一生的坚持与责任。”杨远柱表示。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